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6-30 22:00:02
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教什么學什么?怎樣教怎樣學?是廣大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正是在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中,逐漸促成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的轉(zhuǎn)變,以及對先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探求。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什么學什么、哪些是孩子們需要的、哪些是適合孩子們的、哪些是有益于孩子們發(fā)展的”這個問題,從教師們對教學內(nèi)容選擇上可以看出已基本能夠把握。而對于“怎樣教怎樣學”這個問題盡管實踐層面的教師作出了較多的思索和嘗試,但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教師依然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形式化。
“怎樣教怎樣學”最凸顯的問題表現(xiàn)在了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上。在前段時間的觀摩學習中,執(zhí)教的幾位老師都或多或少的出現(xiàn)了這方面的問題,要么是濫用了教學手段和方法、要么是對已有的手段和方法利用不夠。
有位老師上《我的好朋友書包》這個活動,她使用了多媒體,可能教師想運用卡通的形式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但結(jié)果卻強差人意,呆板的畫面不但沒有調(diào)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而且也看不出所展示的畫面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任何幫助。本來多媒體可以提供一個豐富、生動的界面,形象生動的展示所傳授的內(nèi)容,有益于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我們不能也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呀。本來對書包進行探索就是一個操作性強且直觀形象的活動,與其費力不討好的去制作課件還不如在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上多下功夫。還有位老師在活動中也是投放了大量的材料,有看的、聽的、吃的、操作的,但很多的材料的投放在該活動中看不出有何價值,特別是她出示的幾幅圖片更顯得盲目,讓人不知所謂。還有位老師上的一個語言活動,因為我晚到了,錯過了聽她說課,沒有弄清楚她的那節(jié)課是為了增強幼兒對故事的興趣而插入了統(tǒng)計,還是為了學習統(tǒng)計而設置了故事情節(jié),但事實上幼兒不管是對統(tǒng)計還是故事情節(jié)都缺少興趣,本來統(tǒng)計和故事都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但我們不能科學的利用和選擇,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這些都表現(xiàn)出我們對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選擇不夠慎重。而有有些老師在教學中運用了情景創(chuàng)設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是根據(jù)幼兒易受情節(jié)、情緒感染的特點而創(chuàng)設的一種幼兒認同的氛圍和情景,能有效調(diào)動幼兒情緒并使之積極投入。情景創(chuàng)設法在幼兒教學中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某些老師就運用得有些形式化了,只是走了一下過場,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像有位老師在執(zhí)教美術活動《可愛的小蝌蚪》時,她就設置了青蛙媽媽找孩子的情節(jié),青蛙媽媽(一教師扮)告訴大家她的孩子不見了,想請人幫他找一找。孩子們都替它著急,愿幫它找孩子大家熱烈的討論著它的孩子是什么樣,并四處去找,可青蛙媽媽卻就此消失再無蹤影。我們先不談青蛙媽媽表演的煽動性,我們就說孩子們?nèi)颓嗤軏寢屨液⒆恿,可它自己卻不見了蹤影,試問孩子們還有沒有找小蝌蚪的積極性。情景創(chuàng)設應自始至終讓幼兒處于一種情景中,讓他們保持活動的熱情,而不是走形式做過場。像這個活動,我們既然有了青蛙媽媽,何不讓它從頭至尾的和孩子們一起尋找,一起討論、一起繪畫、一起平價呢?這樣孩子始終被一種情緒激勵著,他們的情緒情感以及對事物探索的激情不就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了嗎?
以上幾位老師對于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雖然只是個別的例子,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教師中廣泛的存在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比如《新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guī)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那么我們在對活動進行設計時要考慮的是教學手段與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之間、幼兒主體之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應是學習主體與學習對象的橋梁,這座橋梁的基點是有利于引發(fā)和支持幼兒活動并且要促進主客體之間的積極相互作用,而不是教師主觀的為了使活動形式新穎而去堆砌或濫用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教學中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搞清楚一點,那就是“我在做什么?”可能很多教師一個活動做下來,她自己也說不清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是為什么?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肯定只有一個,那就是促進幼兒的發(fā)展。但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都應存在兩方面的目標,一是“學”的目標,也就是幼兒通過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二是“教”的目標,是教師對怎樣實現(xiàn)幼兒學的目標的思考,是對為什么要這樣教、這樣教的目的所在的回答,是對“我在做什么”的把握。但操作的課程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幼兒學的目標,而忽視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教的目標,教師對自己為什么這樣教是盲目的,只是覺得自己應該這樣教或為了這樣教而這樣教,教師的“教”缺少目的性。正因為“教”缺少目的性而導致了教學中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濫用和形式化,使整個教學的內(nèi)容和環(huán)節(jié)顯得生拉活拽,很不流暢。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學”是主體,是“教”的出發(fā)點和歸屬,但“教”是主導,是“學”的方向,試問“導”都沒有目的性又怎能給“學”指引方向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的目的性,讓教學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嚴密安排、有的放矢。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有行云流水的美感,才能讓幼兒得到最有益的發(fā)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