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1 22:40:05
在幼兒園里,爭吵、鬧糾紛,是幼兒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教師面對這種現(xiàn)象,往往采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下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因為對于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并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利于他們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
作為教師,不應當簡單地充當宣判是非的法官,而應當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們對于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孩子們爭吵、鬧糾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毫無根據(jù)的強行阻止和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語。教師要想避免這種急不擇言、簡單從事的做法,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對幼兒現(xiàn)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以便采取適當?shù)姆椒,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那么,如何看待幼兒爭吵現(xiàn)象呢?
一、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一天下午,幼兒分組洗手,準備吃點心。這時,洗手間傳出了哭聲和爭吵聲。原來,牛牛踩了蘇靜的腳,把蘇靜的新皮鞋也弄臟了。牛牛站在一邊說:“我沒有看見,你哭什么?”蘇靜邊哭邊說:“你有意踩臟我的皮鞋,你賠我,你賠我!”這時,康康走過來了,邊用手絹給蘇靜擦眼淚邊說:“蘇靜,別哭了,牛牛不是故意踩你的新皮鞋的,一會讓他給你說對不起。走,咱們?nèi)コ渣c心吧。”老師看到這一情景,沒有去干涉,因為孩子們自己已經(jīng)把問題處理好了。吃過后,教師找了一塊干凈的毛巾,悄悄交給牛牛,讓他主動給蘇靜道歉并把她的新皮鞋擦干凈。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兒年齡雖小,卻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之所以發(fā)生爭吵,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幼兒的這種是非觀念雖然還比較膚淺,但是很可貴的。在上述事例中,教師只是在認真觀察分析的情況下,對幼兒給予了不動聲色的引導和幫助,這樣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二、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煉
一次戶外活動時,劉然正在玩滾輪胎,這時陳猛跑過來就搶,劉然急得大哭起來,委屈地說:“你為什么搶我的輪胎?”陳猛回答道:“教師說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輪著玩。”劉然不服氣地說:“我還沒玩夠呢!你為什么搶?”陳猛說:“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這時,一個小朋友跑到教師面前說:“老師,陳猛和劉然打架了。”其實,老師早就看在眼里,聽在耳里,只是為了鍛煉他倆表達能力,有意讓他倆多爭吵一會兒。老師看他倆爭執(zhí)不下,才決定去處理。老師走到他們面前,心平氣和地說:“陳猛,你為什么搶劉然的玩具?”陳猛見老師先讓他解釋理由,就得意地說:“老師,你看劉然玩得頭上都出汗了,還不讓我玩玩。”老師接著問:“你和他商量了嗎?”陳猛低下頭,聲音很低地說:“沒有。”老師順勢問劉然:“如果陳猛和你商量,你能和他一塊玩嗎?”劉然點了點頭,就這樣,兩個孩子都消了氣,一塊玩了起來。
在對幼兒施教時,教師常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平時話少和因教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語豐富?梢姡瑺幊秤欣阱憻捰變旱恼Z言表達能力。當然,由于幼兒詞匯較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他們有時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語言的情景性較強;他們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詞語,對于那些雖然具體但表達程度不同的詞語也難以區(qū)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擠、碰、踩等詞語統(tǒng)統(tǒng)用“打”來代替,從而夸大了事實。如上例中,陳猛和劉然本來只是爭吵,可一幼兒卻向老師報告他們“打架”了。這種夸大事實的現(xiàn)象在幼兒中是常見的,多是由于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造成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老師給予適當引導,對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是有益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