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07-27 17:48:43
公元八世紀的中國隋朝時,皇帝為了選用有才能的人管理國家,建立了科舉制度,也就是通過分科考試去選用官吏的制度。到了唐朝,科舉制度進一步發(fā)展,普通文人也可以和官員一樣,參加不同科目的考試,走上做官的道路。
在唐朝,科舉考試由下而上,分為秀才、舉人、進士三級,層層選拔,最后由皇帝進行面試,分授官職。文人們所追求、羨慕的就是進士,考中了進士,就有希望做大官,因此進士科也最難考,常常一百個人當中只錄取一二十個人,許多人考了一輩子也不成功;也有的到五十多歲才考中,這在當時是非常普通的事情。
唐朝的進士科考試設(shè)在國都長安,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安。每年一月考試,二月公布各科錄取考生的名單和名次。春暖花開的時候,皇帝就在曲江園林舉行盛大的宴會,賞賜那些新考中的進士。
曲江園林在長安城東南角,這里有一個彎彎曲曲的大池塘,池塘的周圍有漂亮的花園,以及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小雁塔等景觀;实邸⒋蟪己唾F族們經(jīng)常到這里游玩,許多文人、學(xué)者也喜歡到這里來飲酒作詩。
在皇帝舉行的曲江宴會上,進士們把裝了酒的杯子放在曲江水面上,酒杯隨水而流,流到誰的面前停下來,誰就拿起杯子飲酒作詩,同時,還要請兩位最年輕英俊的進士去花園里采摘名貴的花草,分給各位進士佩戴。人們把這次宴會叫“探花宴”,采花的人叫“探花使者”。
有一年,曲江宴會結(jié)束后,進士們紛紛到慈恩寺游玩,當他們來到大雁塔下面的時候,一個進士心血來潮,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雁塔下面的石壁上,這個做法以后就形成了一種習(xí)俗,凡是新進士曲江宴會后,都要來到慈恩寺大雁塔,選派一位書法漂亮的進士,把大家的名字題在石碑上。以后誰當上了將、相,就把他黑色的名字改為紅色的。
唐朝知識分子把參加曲江探花宴和雁塔題名看作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和其他十六個人一起考中進士,他是其中最年輕的,當時才二十七歲,他曾經(jīng)非常得意地在詩中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如今,在西安大雁塔下面的碑石上,還可以看到古代進士的題名。
唐朝的科舉制度,使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有了參加國家政治活動的機會,提高了政府管理國家事務(wù)的水平。但是,隨著封建王朝的不斷更換,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科舉制度變得越來越腐敗,特別是進入十九世紀的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都離不開儒家經(jīng)典著作,而且文章都有固定的格式和一套死板的規(guī)定,
科舉考試越來越流于形式。清朝的文學(xué)家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科舉制度腐敗及對讀書人的殘害。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