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11-09 15:57:37
導(dǎo)讀:所謂避免幼兒的消極等待,教師應(yīng)等待幼兒,不過是我們尊重幼兒的一種具體形式。當我看到教師們將幼兒對于問題的預(yù)測性答案都記下來貼在墻上,并把幼兒實際看到的、實驗了的、聽到的答案對比性地貼在相應(yīng)的位置時,我真為老師們的智慧,真為他們等待幼兒(甚至是期待)的行為叫好。
在師幼互動中,存在著等待的問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區(qū)分等待的主體,即究竟是幼兒等待,還是等待幼兒。這一區(qū)分,可以使我們看到師幼互動中的一些特質(zhì)。
一、幼兒等待
在幼兒園情境中,我們可以見到大量的等待現(xiàn)象。比如,幼兒晨間活動時等待著“正式”活動的開始,晚飯后等待著家長的來臨;生活環(huán)節(jié)中他們等待著自己的輪次,于是排起了長長的隊;集體活動中他們等待回答、操作的機會,于是有幼兒無數(shù)次地舉手、又無數(shù)次地放下,無數(shù)次地興奮、又無數(shù)次地失望。在室內(nèi),他們等待著有趣的戶外活動,終于等到了,結(jié)果卻是排練早操隊形;在教師的雙目注視和頻頻干預(yù)下,他們等待著自由地與同伴交流,可等了好久,還是沒有等到,于是他們不得不爭分奪秒,哪怕是一點點上廁所的時間。
以午睡為例,幼兒園的孩子大概在11:30開始吃午飯,12:00左右開始午睡,14:30左右起床,15:00左右上完廁所。這么長的時間,孩了們都睡著了嗎?需要睡這么長的時間嗎?根據(jù)觀察,約1/3左右的幼兒根本沒有睡,或者只睡了一小會兒,另約有1/3的幼兒只睡了1~1.5小時,其余時間是醒著的。也許,對不少幼兒來說,午睡意味著一個漫長的等待:他們的身體受到小床的束縛,他們的思想、想像卻在小床之外翱翔。難怪,當教師宣布起床時,,常常能聽到幼兒勝利的歡呼。我曾看到美國一所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表,發(fā)現(xiàn)幼兒的午睡時間居然只有45分鐘(12:45~13:30)。睡這么一點時間夠了嗎?這符合幼兒的生理發(fā)育、心理發(fā)展特點嗎?難道美國人的體質(zhì)跟中國人的不一樣,他們可以少睡一點?我想,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需要反思的,恰恰是我們習(xí)以為常的制度。
《幼兒園教育指導(dǎo)綱要(試行)》在提到科學(xué)、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生活時,要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渡環(huán)節(jié),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xiàn)象”。這句話的含義是:對于消極等待,應(yīng)該盡可能地減少和消除;但在幼兒園里,一定的非消極等待卻是必要的。
幼兒園是保育和教育幼兒的集體性機構(gòu),幼兒生活在其中,沒有等待現(xiàn)象是不可能的。更為重要的是,必要的等待對幼兒的發(fā)展是有價值的。幼兒必須“獨立地掌握社會規(guī)范、正確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yīng)社會生活”。在社會化進程之中,在社會規(guī)范、人際關(guān)系、社會生活之中,等待是必須的。缺乏等待,勢必影響兒童社會化進程。正是在必要的等待之中,幼兒學(xué)會了傾聽、輪流,并開始理解規(guī)則和秩序
二、等待幼兒
認知科學(xué)的研究告訴我們,信息加工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兒童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連續(xù)的、不受干擾的時間來進行思考。所以,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yīng)給予幼兒必要的時間,等待幼兒。
Rowe和Tobin曾對教學(xué)過程中的等待時間進行過大量而深入的研究。Rowe認為,教學(xué)過程中存在兩種類型的等待時間:一種是指教師表達后的停頓時間,另一種是指學(xué)生表達后的停頓時間。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第一種等待時間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提問后的停頓時間,第一種等待時間表現(xiàn)為兒童對問題做出回應(yīng)后的停頓時間。Rowe和Tobin等人的研究還指出,教師們的等待時問太短,一般都不超過1秒。這樣短的時間,兒童往往難于進行相應(yīng)的認知加工,在師幼互動中自然處于被動的地位。如果等待時間增加到3~5秒,兒童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互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高水平認知活動的引發(fā)和進行。
具體地說,當教師的等待時間為3~5秒時,兒童往往會表現(xiàn)出如下的變化:兒童互動的時間增長;有更多的學(xué)生參與互動;有更多另類的、新奇的思想行為出現(xiàn);兒童回應(yīng)的復(fù)雜程度大大增加;兒童發(fā)起的活動、對話的頻率增加;有更多的自信等?偟恼f來,這時教師和兒童才開始真正地互動起來。
當教師的等待時間為3~5秒時,教師常常會表現(xiàn)出如下變化:使用更少的語言,特別是重復(fù)性語言;問更少的連鎖性問題(一個接一個地、像律師問罪犯問題一樣,甚至一次問幾個問題)而問更多的高認知水平的問題以及探究性問題等?偟恼f來,教師回應(yīng)兒童的靈活性增加,問的問題少了,但適宜的問題多了,對幼兒寄予了較高的期望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師幼互動中都需要這種較長時間的等待。比如,當我們僅僅希望兒童回憶某一事實時,較短的等待時間可能更適宜。
盡管教師認識到增加等待時間的好處,但有不少的教師在實踐中并不傾向于去增加等待時間。他們覺得,較長的等待時間總給人以“冷場”“浪費時間”“信息量太小”的感覺。有的教師甚至覺得,習(xí)慣了幼兒的立即回應(yīng)和教師的立即回應(yīng),增加等待時間總讓人不自在。我們常聽到不少教師說,他們一開始還時時提醒自己要“等待”,但幾分鐘之后,“就似乎有些急不可待了”?磥,“應(yīng)該”和“實際”之間,觀點和行為之間,也需要等待時間。
三、師幼互動中需要等待幼兒的幾種情況
1.教師提問后
有研究指出,教師一天有8%的時間都在用于提問,每天所提的問題可能有300~400個。然而,不少的提問,其目的僅僅在于維持紀律、引起或維持學(xué)生的注意,甚至可能是對某些兒童的懲罰。顯然,這樣的提問并未開啟積極的師幼互動,也不需要等待時間。
通常,教師們提問后的等待時間大致在0.7~1.4秒之間。超過等待時間,如果幼兒還沒有做出回應(yīng),教師就可能“啟發(fā)”“引導(dǎo)”“提示”,繼而或說出答案,或換另外一名幼兒。然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當幼兒面對教師的一個問題時,他確實需要一些自己的、不受干擾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幼兒首先必須極力去理解這個問題是什么,然后對問題做出回應(yīng)。要在1秒左右的時間內(nèi)完成這兩個過程,對幼兒來說是困難的。當我們“啟發(fā)”“引導(dǎo)”時,幼兒的思考可能被打斷,而且這些“啟發(fā)”“引導(dǎo)”對幼兒可能意味著一系列的新問題,他又必須花時間去理解。如果回答問題的幼兒是老師心目中的“笨”孩子,恐怕連0.7~1.4秒的等待時間都不能保證。
2.幼兒回答問題后
通'常,在幼兒回答問題后,教師可能自己對幼兒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他們在幼兒回答“錯誤”時,以表情、眼神暗示其坐下,而在幼兒回答“正確”時,問其他幼兒“他回答得對不對呀”?孩了們往往也很配合,回答“對”,回答者得到熱烈(當然也可能是稀稀拉拉)的掌聲。
一名幼兒回答問題之后,教師應(yīng)給予幼兒一段等待時間。當然,這段等待時間是給其他的聽者的,他們可以在這段時間里思考:回答者說了些什么、說的是什么意思,我是否同意,我想說點什么……因此,適當增加幼兒回答問題后的等待時間,可能能進一步引發(fā)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贊成與反對、對話與沖突。
3.幼兒表達有停頓時
當幼兒表達有停頓時,教師通常會“啟發(fā)”抑或是中止幼兒的表達。事實上,這時候可能正是幼兒積極思考,或促進幼兒積極思考的時候。對表達者而言,當自己的表達暫時不能繼續(xù),而聽者(特別是教師)又期待地看著他時,這也許是一個相當不平凡的時刻。
4.教師想介入幼兒活動時
教師們常常采用“你們正在做什么?”“你搭的這個是什么呀?”“你畫的是什么呀?”這樣的提問式介入法介入幼兒的活動。筆者認為這種策略是不可取的。首先,這種老套的策略可能很快被精明的幼兒識破,或者他們的精力過于集中在自己的活動上,因而對這些問題不予理睬。其次這種策略可能給幼兒的感覺是:我在做什么,這不很明顯嗎,老師連這都不知道!這時幼兒會覺得自己的活動不被重視,其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也就會受影響。最后,這樣的策略由于與幼兒的所思、所想、所做不太對路,往往會對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起干擾作用。外來的參觀者特別容易扮演這樣的角色。
教師若想介入幼兒的活動,最好能夠等一等,看一看、猜一猜幼兒正在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然后根據(jù)幼兒的所做、所說、所想介入他們的活動,這樣可能會更適宜。而且,當我們靜靜地、以極大的興趣和耐心觀察幼兒的活動,而不是指手劃腳時,幼兒可能會主動發(fā)起與成人的互動,教師可自然地達到介入活動的目的。
5.當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但這個結(jié)論有錯誤時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能會進一步引導(dǎo)幼兒探索,比如說“真的是這樣的嗎?你再這樣做,看看還是不是這樣的”,或者直接告訴幼兒這樣做是錯誤的、不對的,至于為什么,“回去問爸爸媽媽”或者“我們一起去尋找原因”。筆者認為,一次兩次如此處理無可厚非,但若將其作為一條“原則”,則有些不妥。試想,每次自己辛勤努力之后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馬上就被老師否定掉,幼兒可能由此得出:自己的方法是沒有價值的,真正有價值的是老師說的。
然而,教師不立即糾正幼兒的“錯誤概念”,可能會被冠以“知識錯誤”的帽子。
這是幼兒在認識蔬菜和水果的過程中所生成的一個活動。一個小組的孩了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哪些蔬菜和水果里有水?他們想比較蘋果、桔子、胡蘿卜和土豆里含水的情況。這時,教師問幼兒“怎樣才能把水弄出來”。幼兒所想的辦法包括:榨,壓,踩,用錘子敲,往地上扔,戳個洞并使勁擠它等。幼兒從這些方法中選擇了用錘子敲、往地上扔和戳個洞并使勁擠三種方法。在教師的鼓勵下,各組小朋友對這四種食物分別采用三種方法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所得到的結(jié)果。下表是其中一個小組所得到的觀察結(jié)果:
活動結(jié)束后,聽課者對教師沒有立即糾正幼兒得出“土豆沒有水”這樣的結(jié)論,紛紛予以強烈的批評:“忽視幼兒的問題,教師的教育觀念需轉(zhuǎn)變”“不算一個專業(yè)的教師,對孩子的發(fā)展沒有好處”“誤人子弟”“此活動做了還不如不做”“是一種不負責(zé)任的行為”“責(zé)任心不強”“對幼兒的活動應(yīng)給予正確的指導(dǎo),并要有結(jié)論”“(這個)活動是失敗的”。聽課者的評價引發(fā)了筆者的感慨:我們真的應(yīng)該認真探討幼兒!這時候我們是應(yīng)該等待幼兒,以保護他們的成就感、求知欲,還是應(yīng)該立即對幼兒的錯誤予以糾正以讓幼兒得出正確的答案呢?其實在幼兒階段,真正科學(xué)的、正確的答案他們理解不了多少。
6.當幼兒提問時
有不少的家長和老師都怕幼兒提問,因為他們的許多問題無法或難于回答。有的教師把尊重兒童理解為“回答幼兒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因此她們常說“尊重每一個幼兒,專家們說得容易!幼兒每天都要提好多問題,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去回答,不累死我們”。
是啊,教師們確實無法回答幼兒的每一個提問,而且也沒有這種必要。當幼兒提問時,我們是否要等待一下。有些時候幼兒并不是真想問你,而只是想考考你,說不定在你稍加等待后,幼兒會得意地告訴你答案是什么。稍加等待,認真地思考,再回答幼兒,是對幼兒提問的極大尊重。等待片刻,做“不思其解”狀,然后問幼兒:“這個我可真不知道,你認為是為什么呢?”“你猜想的答案是什么呢?”當我們將問題拋還給幼兒、當他們開始積極思考、猜想的時候,他們又獲得了一次挑戰(zhàn)與發(fā)展的機會。
也許,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教師等待幼兒的時刻。
所謂避免幼兒的消極等待,教師應(yīng)等待幼兒,不過是我們尊重幼兒的一種具體形式。當我看到教師們將幼兒對于問題的預(yù)測性答案都記下來貼在墻上,并把幼兒實際看到的、實驗了的、聽到的答案對比性地貼在相應(yīng)的位置時,我真為老師們的智慧,真為他們等待幼兒(甚至是期待)的行為叫好。
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前教育系 鄢超云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